Tuesday, February 14, 2006

【分享篇】幸福,就在當下; 扶貧,讓她珍惜所擁有


美芬自己一生波折重重,曾經從纜車上跌下來渾身是傷,在生活人事中遇過種種創傷試煉。在她身上有看得見的傷痕,也有看不見的傷痕。在馬來西亞,生活雖然舒適,但人生的路卻走不下去;這幾年到山區去扶貧,貧乏的物質生活,反倒給了她活著的勇氣。

“後來才發現自己的適應力很強,原來只要活著,生命便沒有絕路。”然後她再說:“你總是要經過一些事情,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

半年前,陳美芬到中國的江西省婺源縣段莘鄉的山區去扶貧,雖不是第一線的經濟支援,卻是重要的教育工作。

在段莘鄉裡有十幾個農村,那裡只要肯下田幹活便不會餓肚子,要吃雞養雞,要吃魚捕魚,土裡產什麼就吃什麼,像玉蜀黍、番薯。但村民不會有現款,因為糧食價錢不好,送去縣城賣還得倒貼車費,所以村民沒有生病的權利,有的甚至連學費也付不起。

鄉區因為人口鬆散,學生都要寄宿學校,小學的住讀生一學期要繳400人民幣(200馬幣),上中學便超過500塊(約250馬幣),尚未包括打米錢、校服和文具書籍費。但山區年收入只得300人民幣(150馬幣),比較大的村子年收入也只是1000人民幣(500馬幣)。於是窮學生都是咬一口辣椒扒一碗飯的,家境稍好的便有花生米、鹹菜乾,再好的就是炒梅菜配飯。

一次,她帶著赤貧之家的學生去小學報名。看到校長在趕著一個老太太。這老太太因為給不起打米錢,自己從山區背了50斤米、幾條辣椒走了幾小時的山路,帶著小孫子來報名上學的。但學費帶不足,偏偏欠那2塊人民幣,校長硬是要她回去拿夠錢才來。

老太太要求說:“你能不能讓孩子先上課一直到星期五,他回山再來時,補上那2塊錢。”但叼著煙的校長始終不肯。美芬實在看不下去了,自己給那老太太補上那2塊錢。事過境遷,談起這件事她臉上還是寫著氣憤。

辦教育扶貧

剛到村裡時,她向村民說,誰家孩子要補習、學英文的都可以到她那裡去。第一天是7個孩子,第二天十幾個,現在已有三四十位自4歲到19歲的孩子在她班裡補習。“他們都是自由來去的,到農忙季節時,孩子要下田幹活就沒法來了。”

為此村裡的人都管她叫老師。因為婺源縣是中學才開始教ABC,所以她決定兩個月暑假給孩子們學英文。“我英文原來也差,但想到孩子有需要,就用身上唯一帶著的英文書做教材,本來那是要送給大陸一個朋友的。”美芬說。

她把4歲到小六編成一班、初中到高中是另一班。“山區孩子的學習能力都很強!肯到我這裡的孩子都是很用功的,有的甚至要走上兩三小時才能來上課的。”

她原來想鄉村生活寫意一點,早上10點教到12點就好,豈知她早上6點起床一打開門,已經有幾個學生在等了。她問學生:“這麼早來幹嘛?!老師都還沒有刷牙、洗衣、讀聖經禱告。”學生答:“不是啊老師,家裡的人4點都起來幹活了。”“啊呀,搞到我後來‘被迫’8點開始上課!”她笑說。

她去農村前,在馬來西亞準備很多“麥叔叔”、“肯爺爺”等快餐店的小玩意,給學習好的孩子們當獎勵。

公益圖書館

除了教學,美芬想在鄉區設立圖書館,鄉政府看到她的誠意,便把一幢建築物撥給她用,並讓她到鄉政府的餐廳吃飯,兩菜一湯,白飯任吃,只收人民幣一塊(馬幣5角)。這建築物樓上是老人院,樓下6個房子讓她作圖書館、辦公室、廚房和宿舍。因為住在同一幢房子,美芬也就順道照顧4個老人,她另外再收養4個來自赤貧之家的孩子,他們都是成績好但付不起學費的。

解決了食宿問題,美芬就靠每晚寫稿的稿費來給付孩子們的學費,4人共2000人民幣(1000馬幣)。

圖書館計劃緣起

能順利成立公益圖書館,也是她意料之外的事。一次,她把計劃告訴山西省一位人大代表──哲夫,是一位作家。他非常支持,並替她聯絡作家協會呼吁捐書,另外美芬也寫信到每一間出版社和書局,要求捐書。至今,公益圖書館已累積到整萬本的書。

“要人捐錢較難,但捐書容易,我甚至要求他們捐一些技術性的專書給農民的。因為很多書都重覆了,所以我希望在段莘鄉有5個不同的村落可以建設公益圖書館。”美芬說。

籌備圖書的過程中,有一次她從婺源飛到廣州,在路上遇到一個渾身髒兮兮的老頭在賣自己的詩集。美芬想給他寫個人物專訪稿,便帶他回去自己租的屋子洗澡,弄個快熟麵請他吃。兩人聊開後,才知道這60歲老頭是白族,一位落魄詩人。兩人後來聊到公益圖書館的事,這詩人不但答應到那裡當義工,還給美芬介紹了一群媒體人,他們都願意為她籌書,並在休假時到鄉區去當義務的圖書館管理員。

“現在,公益圖書館已經不是我一個人做了,我有了很多義工。”本來只是路人的因緣後來成了貴人,只是因為美芬的一碗麵和一個關心。“他的詩寫得真好啊!把人比作一件遺失的行李,不知該擺到哪去。”即便是在繁華複雜的城市如廣州,幸運的她還是在人海中遇到熱血朋友。

幸福片段1:

天才兒童陳慧有個4歲女孩,家裡窮,名叫陳慧。她第一次來上課,美芬給她在小學那一班擺了個小椅子坐,怕她不會寫ABC,就先給她學123。才一會,她完成了,接著學習ABC,也才一會,她完成了,於是一直纏在美芬身後。當時,美芬在教著中學的學生背誦英文,但學生表現很差。跟在一旁的陳慧不斷舉起手叫:“老師!老師!”

美芬起先不理會她,只耐心說:“先別煩我。”但陳慧不放棄,說:“老師我會,剛才那些我會。”美芬心想:“怎麼可能,這小娃沒上過學,ABC也才學會。”但陳慧一站起來,把整段英文很流利地背了出來。美芬後來知道這孩子是和四姐一起來的,她倆打算把英文學好,回去教另三個較年長的姐姐,因為她們得下田幹活不能來。

白天美芬給孩子上課,下午是她的“家訪”時刻。因為村裡年輕人都出城賺錢去,剩下老人和小孩,當大人到田裡幹活,美芬就得幫忙照顧老小,或曬稻、或磨米粉。一次,有一家來請她幫忙放牛,“啊?!放牛,這麼一個龐然大物!要牽去河邊喝水!”她本來就知道扶貧是要吃苦的,但真的很難想像自己要去放牛,但她硬著頭皮幹下去。“你知道嗎?那牛根本不聽我的話,牽都牽不動!”

幸福片段2:

純樸的農民“我對中國人原是有成見的。”曾經美芬在北京郵局辦事時,忽然被一個男人扯著頭髮拉出去,對旁人謊稱是他老婆,打得渾身是傷,拿完身上所有的錢。

“但婺源鄉的人真是純樸,他們有很多是一生都未曾離開過村子的,他們會感恩,也很善良。”村民送孩子到她那裡上英文課,因為沒有錢,感到不好意思,就送來雞蛋、番薯、花生、茶葉或是自家做的米糕給她。

一般上鄉下人不花錢搭車,多遠的路都是用走的。她剛到時遇到村裡一個貨車司機,一路上看到人就“撿”上車,塞得整輛車滿滿的,她非常不滿,便說他:“怎麼你為了賺錢這麼貪心!”司機只是“呵呵呵”也不說什麼。後來,美芬才發現他“撿”上車的乘客給他一毛他收一毛,沒錢不給的也就算了。“有時,鄉裡的人病了,他送到縣城去也不收費,自己還得倒貼車油。”

幸福片段3:

真實的幸福美芬的人生經歷起伏洶湧,隨著年紀漸大,錢多錢少她已不在乎,“至今自己沒什麼大成就,但我可以幫助四個孤兒上學,只是四個,但覺得這樣的日子也很好。以前,我總是以為要很有錢才可以幫助人。”她說。

過去在大馬,她習慣穿有品牌的衣服,物質生活也過得舒適寬裕。惟去到鄉區,才知道有人窮成這樣,她第一次去派牙膏,村民竟然把它當軟糖吃掉。“那裡世世代代的人不曾用過牙膏,只用鹽水漱口。我去買衛生紙,村民卻給我一塊破瓦片。”

回到馬來西亞,她覺得“幸福”兩個字是很真實的,只要巴士有空調對她已是極舒服的事。在農村,她是跟雞鴨悶在一塊顛簸幾小時的,路況之差是當地人都要嘔吐的。但現在她已逐漸適應,再顛簸的路她一樣可以睡得香甜,山路如此,人生的路也如此。

人物簡介:
陳美芬,自由撰稿人。曾到過中國的西雙版納、孟力海等地做扶貧工作,目前在江西省婺源縣段莘鄉的山區教孩子們英文、補習功課,並在5個農村建立公益圖書館。


星洲日報/副刊‧文:顏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