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25, 2006

写在圣诞节的下午

2006年 12月25日 午

呼~~圣诞节的午后,终于可以暂时松一口气。
两个星期的忙碌期一过,所有的一切就回归原来的步调。

打从两个月前接下这重担子开始。。。本姑娘就有食不知其味,每晚失眠外加睡至半夜惊醒等各种各样的状况发生。
而除了我以外,坐在我隔壁来自北京的刘同志,也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每分每秒都处在精神紧张和随时作战的工作节奏当中。
外加,团队的新成员林同志的忙得满头孢的状况。。。。办公室弥漫着怒气和怨气~~

还好,我们撑过了那非常时期。。。终于把上海交大的大老爷们给送走了。。。
虽然,后续工作已经排到明年年底,起码现在的我们可以享受一个下午的时光。
刘同志和林同志可能正在东海岸某个地方忙着,而我也忙着安排下星期的出游行程。。。

同志们,革命尚未成功,大家还须努力。加油~
圣诞节快乐~~

不知自己写什么的我。

Wednesday, October 25, 2006

【电视剧】「剪刀、石頭、布」劇情大綱、人物介紹


※劇情大綱
「剪刀、石頭、布」是一齣融合愛情、友情與夢想的輕鬆喜劇,內容主要圍繞兩男一女的愛情故事。


「剪刀、石頭、布」恰恰分別代表著三人的個性:銳利、固執與包容,也是他們用來決定愛情的機率遊戲。他們撇開年齡、性別的隔閡,放肆暢懷於一段可愛動人的三角戀情之中,兩個拜把兄弟陳克洛(張勛傑飾)和韋祺祥(王紹偉飾),同時愛上一個平凡卻善良的女孩-葉朵麗(陳喬恩飾),卻為了彼此的情誼,雙雙甘願犧牲自己的愛情,成全對方。最後,他們用猜拳的方式,讓機率決定彼此的愛情命運。聽來也許覺得荒謬,但時下的愛情,又有多少邏輯可言哩!


劇中哥兒們間的友情、男女間的愛情、對夢想的追求,都將以輕鬆、有趣和略為誇張的呈現方式鋪排在劇情之中,在玩味他們單純、傻氣卻認真、執著的愛情態度時,讓人一窺現代人多元的感情面貌,並且營造出戲劇浪漫清新的質感。


吃多了重鹹口味菜餚,我們端上一道外型亮麗、質感細膩、後勁有力的新鮮甜品。在「剪刀、石頭、布」的猜拳遊戲中,一起來算一算真愛來臨的機率吧!

※人物介紹

葉朵麗/陳喬恩飾演
女,23歲。外表素淨的清秀,性格單純善良、愛幻想、膽小矛盾。

韋祺祥/王紹偉飾演
男,23歲。帥氣英挺、鬼靈精怪、衝動積極、率真浪漫。

陳克洛/張勛傑飾演
男,24歲。沈穩內斂、思慮縝密、深情體貼,散發著藝術家的氣質。

楊嘉珊/林利霏(Gina)飾演
女,22歲。外型姣好、嗲聲嗲氣、聰明機靈、自私。

葉朵馨/夏雨喬
女,21歲,朵麗的妹妹。前衛新潮、作風大膽的髮型設計師。

Monday, October 16, 2006

迷失

今天因为有点小不舒服所以留在家里休息及办公。
午后醒来,突然有种茫然若失的感觉袭上心头。
突然惊醒最近的我变了。
变得连我都觉得有点陌生,有点害怕。
我的生活重心渐渐的被现实社会的浮华景象所掩盖。
我的人生目标逐渐变得模糊、遥远。

以前的我。。。。。
总是觉得生活的意义在于日子过的是否充实和快乐。
每一天都希望能为生态保育工作多贡献一些。
希望每一天都能把关怀和爱与身边的人、事、物分享。
分分秒秒都在等待义工申请的回复。

现在的我。。。。。
每天都在市场分析、市场报表中奋战。
每天都在想运用什么样的战略才能让我们主宰市场命脉。。。?
每天都在写建议书中度过。
分分秒秒都在对职场菜鸟、生活二愣子怒吼!

我讨厌现在的我。极度讨厌!
因为,我不喜欢经过杀戮以后的血流成河,尸体遍野的感觉。
因为,我讨厌怒吼以后的自己。。。这会让我有掉泪的压力。
因为,我的视野开始狭窄;听力开始衰退。
那会让我看不见别人的好,听不到别人的意见。

现在的我,非常需要一段空间和时间来寻找自己。
寻找不知迷失在何时何地的我!
最重要的是,找回心灵深处那道原始又美丽的风景。。。。

Monday, July 31, 2006

丢掉

最近 天空常常在哭
我的心也随着掉泪

我想。。。

丢掉坏心情
丢掉郁闷的情绪
丢掉束缚
丢掉道德伦理

找个时间,为心灵大扫除吧!把不想要的统统丢掉!

Saturday, June 24, 2006

《电影篇》The Lake House

On a winter morning in 2006, Kate Forster (Sandra Bullock) leaves a lake house built on stilts over the water. She is sad to give up this place that has brought her a sense of inner peace she has never known before, but she has taken a new job at a hospital in Chicago and has to move. On her way out, she leave a note in the mailbox for the next tenant, asking him to forward her mail to her new address.
Alex Wyler (Keanu Reeves) is a gifted architect who is at a transition point in his life and wants some grounding. It turns out that this lake house was built years ago by his father, Simon (Christopher Plummer), a world famous architect. Alex has purposely distanced himself from him and is now constructing condos, something his younger brother Henry (Ebon Moss-Bachrach) cannot fathom. Fixing up the lake house gives him some satisfaction although the place carries many sad memories, especially of his mother's departure after being pushed out of her husband's life once he became famous. When Alex looks at the date on Kate's note, it says 2006. He is living in 2004. Intrigued, the two begin to correspond by letters across the years.

Kate is also in transition in more ways than her job. She is tired of waiting for the man of her dreams. Her first love affair ended abruptly when she was only a teenager, and her last boyfriend, Morgan (Dylan Walsh), was more a friend than anything else. Kate's mother (Willeke van Amelrooy) senses her daughter's isolation and loneliness but can do nothing to assuage it. Anna (Shohreh Aghdashloo), a physician and colleague, tries to provide moral support. She recognizes that Kate is working too hard and doesn't have any way to escape the pressures of her work. A sign of her plight is a scene where she is playing chess with her dog.
It is their loneliness and mutual yearning that draws Kate and Alex together across the span of time. But it is waiting that holds the key to everything that matters in this love story. Kate's favorite novel is Persuasion by Jane Austen, and it celebrates this virtue. Carlo Carretto, one of the great spiritual writers of our time, once spent a number of years living by himself as a hermit, praying in the Sahara desert. When someone asked him what he thought he heard God saying to him in all that silence and after all that prayer, Carretto replied: "God is telling us: learn to wait — wait — wait for your God, wait for love, be patient with everything. Everything that is worthwhile must be waited for!"
Waiting patiently for love is very difficult in this day and age when we squirm when we have to wait a few seconds for an elevator, get frustrated when we are put on hold on the telephone, and look for instant messages on our computers. The Lake House operates at a different pace. The characters linger over their letters and gaze thoughtfully into the distance as they try to absorb their situation. In one scene Kate sits quietly in a restaurant for hours. The key to their love is the ability to keep their hope alive while they wait. And so it often is for the rest of us.

Monday, June 19, 2006

好久。。。。

2006年6月19日 雨天

和上一篇心情记事相隔大概有两个月了。
这段消失的日子有着太多的变化和人事物的起伏。
我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如何述说。。。可是,这段日子非常忙碌。也是充实的。
暂且搁着吧,让我找个时间把这段心情事记整理后再和朋友们分享吧!


p/s:最近几乎天天都是雨天。心情随着阴天雨天忧郁着。。。。

Saturday, April 01, 2006

小蚂蚁的浓情厚意

2006年4月1日

虽然,离开我牛一的日子好象尚且有点远。

可是小蚂蚁送上的浓情厚意却让我心湖涟漪阵阵~~

因为小蚂蚁把它对我的祝福全数寄在两片落叶上,随叶飘送而来!无论是情意或情谊我全数接收了。

谢谢little ant~~

心有灵犀~~

2006年4月1日

嗯~~~该怎么说呢?

这~~~会不会有点诡异啊?

秋风送我的耳环竟然和我两年前在丽江古城购买的发簪是整组配套型的耶!!!



到底是耳环和发簪的相互引力起了化学作用。。。还是它们的爱情故事太动容。。。连红娘和丘比特也不惜抛弃种族国籍联手千里姻缘一线牵呢?

又或者是~~~秋风和我心有灵犀,不点都万里长城通罗马??想不通、想不通。。。不管了!先道谢才是重点。

秋风,谢谢您的耳环。

嗯。。。至于喜不喜欢嘛,您就不用问了。反正我们是心有灵犀嘛!

嘻嘻~~

醉生梦死~~

2006年3月31日

身上的八卦因子蠢蠢欲动!没办法了!

就这样决定吧~

所以,就和小蚂蚁还有素心相约在一间连地球仪上都看不到又摸不着的餐馆来了个小女人的宇宙大聚会~~

一个晚上下来,从天南地北启航到风花雪月的观赏我们不断的奔驰在小女人的小世界里。。。。。,不停的诉说着连天地都动容的绵绵情话、浓浓蜜语。哦~~正是你侬我又侬~~

在没有任何束缚和压力之下,我们坠入了五花八门里看尽灯红酒绿闻尽声色犬马~~就只差那对酒当歌,红尘中潇洒醉一回而已。


感谢老天,在我成年以后依然让我在这庸碌寂寥的凡尘当中遇见这些红尘知己。。。我,复何求!

姐妹们,下回让我们来一场醉生梦死又如何?

Friday, March 24, 2006

【歌词】岁月的童话

开头的旋律轻轻的诱导着我们随着歌词的意境进入童年的时光隧道。。。现在,我邀请你和我一同搭上这班岁月列车重游儿时的天地。重新体会孩提时代最纯真的相处点滴~~~

主唱:罗嘉良

从前曾搭着膊在照相 公园里共你比赛攀树上
还有什么歌都乱唱 插着裤袋哨子吹响
看夕照是如此漂亮 一切就这样分享

回头时那日那夜那背景 仿佛已没有什么可记认
时间制造缺陷不停 这夜如可闭上眼睛
再共我回忆中约定 心里就有感应

即使走过几趟远路 如何都挣不开岁月摆布
这刻收一收脚步 为对方拍拍满身的尘土
好想知你可会快乐 还是终躲不开生活煎熬
只想你仍安好

仍然能搭着膊在照相 讲起了自幼恋爱的对象
还有熟悉的那些歌唱 若你愿陪我偶然停下
那夕照仍然很漂亮 跟你看着同一方向

即使走过几趟远路 如何都挣不开岁月摆布
这刻收一收脚步 为对方拍拍满身的尘土
好想知你可会快乐 还是终躲不开生活煎熬
只想你仍安好

仍然能搭着膊在照相 讲起了自幼恋爱的对象
还有熟悉的那些歌唱 若你愿陪我偶然停下
那夕照仍然很漂亮 跟你看着同一方向

Sunday, March 12, 2006

【星讯息】顏行書哈34D 陳喬恩不賞臉


【記者吳佩樺/台北報導】

陳喬恩、顏行書昨天在東森「開運鑒定團」大談性幻想對象。顏行書自爆「陳喬恩34D的好身材吸引我」。不過陳喬恩不賞臉,反而選擇了明道。

顏行書笑說:「陳喬恩脾氣差,本來在我心理是女友排行榜最後一名。」但自從陳喬恩展露好身材,級數立刻飛飆。但陳喬恩的性幻想對像卻是明道,她說:「因為我和明道拍過戲,感覺比較親近,對他比較有遐想。」不過要選擇男友和老公,她又選擇了顏行書,「因為他人很負責又細心。」

但提到最不希望被誰表白?陳喬恩立刻嗆說:「當然是孫協志和王仁甫,因為一個是爸爸。一個是大伯。」顏行書則立刻趁機再度澄清自己和張韶涵的關係,直說:「如果張韶涵愛上我,我會受不了,因為兩個人實在太熟」



【2006/03/12 聯合報】

【歌词】沧海一声笑

词 曲:黄沾

沧海一声笑 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只记今朝
苍天笑 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出天知晓
江山笑 烟雨遥
涛浪汹尽红尘俗世几多娇
清风笑 竟若寂寥
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苍生笑 不再寂寥
豪情仍在痴痴笑笑
啦啦………………

Thursday, March 09, 2006

最后一场老式戏院的电影


2006年3月9日

昨晚整理书桌时无意中看到了用来收集电影票根的袋子。当中最让我怀念的就属这三张了。老式影院的最后一场电影票根-神偷谍影。

那年,我还只是先修二(upper six)的学生。虽然,大学会考逼近眼眉可是也阻挡不了我们哈金城武的热情和对他的支持。那天就和欣怡还有碧霞相约放学后共赴一场电影盛宴。。。那天下午的戏院只有小猫两三只,就是我们那三只发情猫~~

我们也控制不了啊。因为,金城武不断的在向我们招手嘛!

现在,手握票根回想当年勇还真让人脸红心跳呢。。。

(p/s:不知道另外两只小猫看了会不会扁我)

Wednesday, March 08, 2006

我的微笑日记和橘子鸡


2006年3月8日

2005年的圣诞节,我从网上看到了这本微笑日记。当时就决定到各大书局去找找,碰一碰运气。还好老天有眼,终于让我在Kinokuniya书店遇见了它。哈哈,得尝所愿了!就算是小小一本日记也让我高兴了好久好久。妈常说我是个容易满足的家伙。看来,错不了!

所谓,知女莫若母嘛。嘻嘻~~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所以晚餐有橘子鸡。。。。妈妈万岁!全天下的妇女万岁!

(我的脂肪囤积量也在持续的攀升中~~)

Tuesday, March 07, 2006

为什么?


2006年3月7日

噢~~今天我的情绪一直处在低气压中。

昨晚没睡好,书又没念到多少。。。然后大清早(虽然是10点钟,可是人家昨晚失眠嘛)被门铃给吵醒。一看原来是TNB的大哥,所以穿着睡衣、打着哈欠、眼角泛泪光外加顶着一头乱得像鸟窝的头发的我要出来开门让这位TNB老大执行他的伟大使命-抄电表。

吃完早餐后就打开电脑开始浏览每天必读的相关网页和新闻。中午,看到有位网友介绍了一篇网上都市言情小说。。。心想反正无聊就读读看吧。不看还好,一看就难以自拔的沉沦下去。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三个半小时候后。。。。小说读完了。眼泪失控了,情绪崩溃了。。。。哇哇~~哇~~男主角死了,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两情相悦却阴阳两相隔。。。。哇哇~~人家不要啦!!为什么?为什么?!

对,没有错。。。。就因为这样我的气压低迷。。。

今晚铁定睡不好。明天还要交报告。。。天啊!

Monday, March 06, 2006

Love is the force of nature-Brokeback Mountain


Ennis and Jack, two cowboys who fall in love.
To me, "Brokeback Mountain" is so much more than merely a "gay cowboy movie". It perfectly captures what true, unbridled love is all about and this love transcends any issues of sexuality or gender.




Brokeback Mountain is the story of Ennis del Mar (Heath Ledger) and Jack Twist (Jake Gyllenhaal), two young men who meet and fall in love on a sheep-herding job on Brokeback Mountain in Wyoming. The film documents their complex relationship over the next twenty years.

After the two part ways at the end of their job, Ennis marries Alma Beers (Michelle Williams) and starts a family. Jack moves to Texas where he meets Lureen Newsome (Anne Hathaway), whom he subsequently marries.

Four years later, Ennis receives a postcard from Jack saying that he will soon be in town and he hopes Ennis will want to see him again. Ennis replies back with a card reading "You bet." The two men reunite and find their passion is as strong as ever. Jack broaches the subject of creating a life together operating a small ranch. Ennis, haunted by a childhood memory of the murder of a man suspected of being homosexual, fears that such an arrangement could only end in tragedy. He is also unwilling to leave his family.

As the years pass, Ennis's marriage deteriorates. Alma eventually divorces him and takes custody of their children. Jack hopes that Ennis's divorce will allow them to live together at last, but Ennis refuses to move away from his daughters. Unable to be open about their relationship, Ennis and Jack settle for infrequent meetings on camping trips in the mountains over the next years.

Several months after their last meeting, Ennis learns that Jack has died when a postcard Ennis sent to him is returned, stamped "deceased." In a strained telephone conversation, Jack's wife Lureen tells Ennis that Jack died in an accident. As she explains, a brief scene of Jack being murdered illustrates Ennis's fears that Jack's death was not truly accidental. At the end of their conversation, Lureen tells Ennis that Jack wished to have his ashes scattered on Brokeback Mountain. She suggests that Ennis contact Jack's parents about this.

Ennis visits Jack's parents and offers to take Jack's ashes to Brokeback Mountain. Jack's father refuses, insisting that Jack's remains be buried in the family plot. Jack's mother is more welcoming, and allows Ennis to see Jack's boyhood bedroom. Ennis discovers two old shirts hidden in the back of the bedroom closet. The shirts, hung on the same hanger, are the ones the two men were wearing on their last day on Brokeback Mountain in 1963. Ennis had believed he left his shirt on the mountain, but Jack had actually taken it home with him. Jack's mother gives Ennis both shirts to keep.

At the film's end, Ennis reconciles with his estranged oldest daughter and promises to attend her upcoming wedding. After she leaves, he opens his closet door to reveal that he has hung the two shirts together, alongside a postcard of Brokeback Mountain.

"Brokeback Mountain" wins three Oscar Acedemy Awards

"Brokeback Mountain" won three of the eight categories for which it was nominated at Sunday nights Academy Awards.

1. Gustavo Santaolalla won the Oscar for “Achievement In Music Written For Motion Pictures (Original Score)”.

2. Larry McMurtry, Diana Ossana won the Oscar for "Best Writing, Screenplay Based on Material Previously Produced or Published (Adapted Screenplay)".

3. Ang Lee, won the Oscar for "Best Achievement in Directing (Best Director)".

He's the man.....

OSCAR, 78th Annual Academy Awards, Best Director-Ang Lee


"Brokeback Mountain" filmmaker Ang Lee did win the best-director prize for the tale of two old sheepherding pals who carry on a love affair they conceal from their families for years.

Lee, whose martial-arts epic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won the foreign-language Oscar five years ago, became the first Asian filmmaker to win Hollywood's main filmmaking honor.

"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 Lee told the audience crowd, reiterating the film's most-quoted line.


Gambling911.com News Wire
Originally published March 6, 2006 12:02 am ET

Friday, March 03, 2006

【分享篇】《天涯侠医》之生与死


生与死永远都只是一线之差,总喜欢讲一句话“不死总会活”。的确,作为人或者说是所有的生物,非死即生,永远不会有第三种状态。这次的话题是生与死,很沉重的一个话题。



Tombo来到了生命动力,他有机会接受到治疗。可是,最终还是挽回不了他的生命。肾衰竭,提早把他的生命带走了。一切都很突然,令人措手不及。

岑太太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一个儿子。有生即有死,有死也有生,这是大自然特有的奇妙的循环。没有岑先生的去世,不会有岑太太的怀孕。生死的禅有几个人可以参透。

晓彤的牺牲,换来了钟赞田的良知,他去报名捐献骨髓。这也才有了健仔的新生。有死才有生,晓彤的死亡种下了一棵种子,这棵种子在钟赞田的心中发芽,开花,开出了健仔的生命之花。有死才有机,晓彤的死亡种下了第二棵种子,这棵种子在王甫芬心中发芽,开花,开出了草龙医生这朵热爱生命之花。晓彤的死亡种下了第三可种子,这棵种子在康乔心中发芽,开花,开出了生命动力里又一个义工。



雅鲁族的小女孩,因为她的母亲相信生命动力的医生,她的女儿有里生存的机会。而她的族人也因为小女孩的母亲,而相信了生命动力的医生,因此全族人都来接受检测。从而推广至更多的族群,更多的人有了生存的希望。

生命动力的一次行动,救回了一个黑人男孩的性命,使到他得到了新生。所以,他对生命动力心存感激,每次见到穿着生命动力的人,都会给他一个热情的拥抱。虽然微小的事情,却点燃了一个儿童的心火,他知道了要热爱,不要仇恨。

因为阿ken的一句“你点解可以这么不负责任的”,把岑太太由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她要生存下去,因为她有支持她的生命动力,那就是她新生的儿子——志远。

无止境的漂泊没掌声与欢欣 无声的国度助人梦里飞行

这是生命动力义工的真实写照,没有任何的报酬,没有更多的赞美。只是默默的付出,从不问收获。

愿一天终听着歌声与欢欣 晨曦中暗地伴随互爱精神

不管如何的沉默无语,但是付出的总会有回报。一个热情的拥抱盖过了物质的回报。这是把真心交出换取真心的回报,比那些物质的东西珍贵百倍,千倍。

因此,只要我们有信念,只要我们肯付出。那么总有一天能够感觉到——心相近,爱亦更。



转载自网易娱乐 鱼语

【电视剧】天涯侠医

这是一部2004年的作品。当时非常沉迷于这部电视剧的故事情节,然后不可自拔的爱上故事中的人物。说实在的因为这部电视剧,我非常哈唐宁。她在剧中饰演夏晓晴这个角色,一个充满生命力的阳光女孩。

虽然事隔多年,我还是想把一些有关这部电视剧的介绍贴上来和阅读中的你分享。
这部作品应该可以列入我最喜爱的电视剧排行榜吧!嗯,说不定还是我的榜首呢。。哈哈!

*********************************************************
转载自网易娱乐

有人把它跟经典的《妙手仁心》相比较,《妙》里的医生个个专业,男的帅女的靓,N角恋谈的有滋有味,但它离真实的医疗世界有多远?也有人把它跟《大唐双龙传》相比较,同样是大制作,也同样是低收视,却一个平淡,一个热烈,当然,引起大家沸沸扬扬热烈讨论的,是那凌驾于“实现少年梦”的中心思想之上的TVB永恒不变的主题:N角恋。

平淡的故事当然是由平凡的人们的平淡生活来组成。一开场那令人心驰神往的辽阔平原,苍茫大地,还有那蓝的不能蓝的天,天涯侠医和生命动力就这样平铺直叙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没有介绍没有铺垫,故事就这样慢慢展开。

女友的死让王甫芬第一次踏足非洲,在非洲冒死为一个孕妇接生改变了他今后的生活,从心脏内科转为妇产科,从大医院的市侩医生到小诊所的天涯侠医,用了八年的时间;孤傲的天才心脏内科医生齐百恒,从严谨审慎循规蹈矩到得心应手灵活多变,从只重视医疗技术和关注病情到学会医人的同时要医心,倒没用多久的时间,因为他认识了亦师亦友的王甫芬,两人的友情在分歧、争拗、合作、欣赏中渐渐增长...   

美丽的非洲、喧嚣的香港、大医院凌宵、小诊所龙城、生命动力、无国界医生、形形色色的病人;Suki、Alex、Tombo、爱滋病母子,Clament、程翁、仔仔、岑太太、志远...有人走了、有人来了,有人赢了,有人输了...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无奈、对爱的追求,谱写了一曲生命与爱的赞歌,淡淡而温暖;生命无常,但死并不可怕,因为爱比死更强大。

天涯侠医们的平淡生活,是“无止境漂泊没掌声与欢欣”,是“就算牺牲,不需要问回赠”。这是一个平淡但却不平凡的故事,就算是有缺陷,但是很真实,故事里的人们个个可爱,真实的人们演绎着真实的情感。

如果真的有那样一个讲故事的人,我想对他说:我真的听懂了,这个平淡的故事、这首简单的歌...

Friday, February 24, 2006

奶奶终究还是离开了

2006年2月24日

今早接到安老院的来电说奶奶的状况不太稳定时,当下决定和我妈两人赶过去。
当时,奶奶的呼吸非常困难。

留在那将近一个小时,在没有突发状况下决定先行回家安排相关事宜。
回到家中,开始打电话联络父亲大人、叔叔和婶婶们。。。。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和安排回来见奶奶最后一面。

可是。。。。。。往往事与愿违。

到家还不到一小时,安老院再次来电说:您奶奶走了。。。。没有来得及见其他人,没有让人陪伴的情况下。。。。她决定独自继续人生最后一程。。。。这是她的选择。

没有泪水,没有难过。。。只有释然和接受。。。

奶奶,一路好走....

Friday, February 17, 2006

【分享篇】新古蹟的誕生─紫藤廬


文‧劉蘊芳

台灣的首批「市」定古蹟出爐了!但是其中之一的紫藤廬卻又被中央「查封」了。這是怎麼回事?
位於台大附近的紫藤廬,生年不滿百,稱不上「古」宅;這座日據時代的公家宿舍,也自然不是什麼神「蹟」奇構。而且,它還是個仍在經營的茶藝館。
「新」古蹟怎麼定位?我們又能如何延續「活」古蹟的生命力?紫藤廬引出古蹟新譚。

~~~~~~~~~~~~~~~~~~~~~~~~~~~~~~~~~~~~~~~~~~~~~

「坦白說,就歷史的長遠性而言,紫藤廬不能跟真正的古蹟相比,通過得很勉強,」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黃富三說,但這次台北市政府決議把它列為古蹟,基本上是想樹立一個典範,就是古蹟不只看硬體,也看重軟體的意義。

最年輕的「古」蹟?

在台灣談起古蹟保存,人們總是想到年代較久,或是建築技術上有特出表現的建築物,例如中國傳統式的燕尾飛簷,或是荷蘭人及英國人留下的殖民建築,如淡水的紅毛城。能擴及日據時代的作品已屬難得,如果把光復前後的建築物也納為古蹟,恐怕會被視為不可思議吧?
紫藤廬就是這麼一個特例。它的原建築物距今至少有七十六年歷史,在日據時期原是簡任官宿舍,光復後成為當時財政部關務署署長周德偉的宿舍,民國五十年因為颱風造成損壞,周家把宿舍的外半部改建成兩層洋樓。

如果這樣「平凡」的建築物都可以稱為古蹟,那麼整個台北市不就古蹟林立了?紫藤廬這次能夠脫穎而出,成為台灣第一個「市」定古蹟,其實有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的時勢。

清茶滴露,紫藤結緣

從新生南路的一處巷口拐進來,迎面是一片小巧的水池庭園;推門而入,在榻榻米上席地而坐,喝茶談天,看著院子裡的紫藤灑下綠蔭滿懷,身穿棉布衣裙的服務小姐穿梭其間奉茶。這是不少台北人熟悉的一處風景,但還不是紫藤廬最與眾不同的地方。

民國四十年代,當這裡還是周德偉署長的宿舍,周家友人如自由派學者殷海光等人常來此小坐。民國六十四年周家移居美國,獨留么子周渝留守老屋。喜愛藝文的周渝,曾與朋友合組耕莘實驗劇團,是台灣小劇場的濫觴;藝術家朋友來來往往,使老屋一度成為「藝術家的人民公社」,也是當時「黨外」菁英開會喝茶的據點。

「那時家門附近雜草叢生,屋子也很破爛,沒錢整修,路過的小學生都說是鬼屋,」周渝回想起來不覺莞爾。

一幢「鬼屋」又怎會變成後來台北茶館文化的先驅?原來周渝一直嚮往西方的沙龍文化,朋友慫恿他何不自己開個茶館,於是民國七十年紫藤廬開張,以庭院裡幾株高齡的紫藤為名。
在這裡,一套「紫藤茶藝」逐漸發展成熟,在國際茶界也享有一些名氣。周渝則繼續贊助藝術家朋友辦畫展、開音樂會及舞蹈發表會。一些中生代的知名藝術家如鄭在東、于彭、邱亞才,都是在此創作而逐漸嶄露頭角。至於一般文藝青年,多年來,紫藤廬也是陪伴他們成長的一個重要記憶。
時勢造英雄?

問題是,紫藤廬的身分畢竟是公家宿舍。今年五月,紫藤廬真正的「地主」財政部決意收回名下地產,周家當年改建的二層洋樓則歸周家所有。但許多對紫藤廬有共同記憶與情感的文化人,都捨不得這大台北難得的文化空間就此消失,於是站出來聲援保留,並組成民間搶救小組,與相關政府部門談判協商。

談判過程中,文建會從中斡旋,希望周渝能把產權讓給政府,再由文建會另組委員會管理。台北市政府也來插一腳,最後動用今年三月立法院才剛通過的「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正案──古蹟指定不再全由內政部把關,地方政府也可指定轄內的古蹟──於是快馬加鞭把紫藤廬訂為古蹟,讓保存派鬆了一口氣。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財政部眼看自家產業在迅雷不及掩耳的情況下被封為古蹟,心裡自然很不好受。七月下旬基隆關稅局在市政府尚未公告紫藤廬為古蹟前派人查封紫藤廬,把屋舍用三夾板釘封隔開,花園也圍起來,茶館只剩周渝名下的兩層洋樓,靠「半壁江山」繼續營業。

舊雨新知以外,一些慕名而來的國際觀光客也對這座「被查封的古蹟」頗感錯愕,有人擔心封條裡的「古蹟」無人維護,是否任由庭園的花草荒蕪,蚊蠅滋生;而屋頂積水無法處理,也會對木結構造成損害。

沈寂一個月後,八月底的一個下午,搶救小組「突襲」紫藤廬,把三夾板拆除,改以繩子圍住,並插上國旗,表示雖尊重財政部的主權範圍,但不認同其封館方式,做為一種「柔性抗議」。九月初,文建會和台北市政府不約而同召集專家勘察紫藤廬,確定目前沒有倒塌毀壞之虞。至於古蹟的未來,必須等到產權問題解決後,才可能決定歸屬與修復問題。

於是紫藤廬雖然「黃袍加身」,以制定古蹟收場,難題卻仍然沒有解套。

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容或是「時勢造英雄」,但是紫藤廬名列古蹟,與其說是硬體的價值,倒不如說是其中那股難以捉摸卻又存在的人文氣氛吧。

它從可能灰飛煙滅的命運,忽然搖身成為古蹟,文化學者的心情,其實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文化空間」開始受到重視,建築人文學者王鎮華就很肯定紫藤廬中「人對待空間的態度」:「主人對空間的使用比日據時代更旺盛,使房子的生命力得以延續,這本身就是再使用的智慧。」

台灣古蹟保存大將,台大建築與城鄉所教授夏鑄九也覺得,如果在這裡喝茶覺得很舒服,看庭園裡七十年的紫藤也越長越多,有一種親切感,就是值得珍惜的地方。它既已成一處仍在呼吸的「活古蹟」,活用它的最好方式就是繼續經營下去。

然而這次匆匆定案,也不是全然沒有疑慮。文化學者林谷芳體諒今天把它訂為古蹟,是為了要搶時機,守住第一道防線。然而他認為一般古蹟的建築體有一定的沉澱性,可以釋放出明確的訊息。相比之下,紫藤廬是還在創發的事物,稱為「歷史空間」也許更恰當,因為它一直在動,一直在變化,而正是不斷變動成就了它特殊的人文氣息。「對這類事物我們應該鼓勵其繼續發展,而不是訂為古蹟,否則可能產生一些後遺症,」他說。

例如以後制定古蹟的標準可能會模糊,而且有了「古蹟」的緊箍咒,紫藤廬是否從此「動輒得咎」,不能再任意更動發展呢?再說,如果有關單位要整修古蹟回復原貌,是該還原日據時期的宿舍,還是改建後的兩層洋樓?

茶館古蹟,文化信託?

林谷芳認為大家應該回到人的立場,彼此互相體會,而不是利的拔河。他表示,財政部想得回產權,也該想想為市民保護可愛的空間;周渝在保存創作之餘,也應體諒公務員的立場;市政府以公權力保留歷史空間,然而是否也應尊重產權人?事緩則圓,文人在力爭人文氣息的保存時,也應從理與情的立場來調和大家。如果四方面都能顧及別人立場,也許今天不是這個僵局。

解鈴仍須繫鈴人,紫藤廬何去何從,還有待這四方早日協商出一個妥善的管理辦法。夏鑄九認為產權的問題其實好解決,可以仿照英國行之經年的文化信託制度,讓產權人以象徵性的一塊錢代價捐出,讓民間的管理委員會或基金會管理,並讓它財務公開,利潤回饋,使這麼一個古蹟級的茶館仍然開放民眾喝茶聊天,讓它仍然是一個活的都市空間。

現任廬主周渝目前繼續經營他的半壁江山,雖然捨不得生長於斯的老屋,如果有優先經營權當然最好,但也只能靜待裁決。不論如何,他希望大家能尊重紫藤廬多年來所凝聚出的空間及人文意義,畢竟是其中的精神使它獲得肯定。

以「活屋」之身,名列古蹟之林,紫藤廬為台北人創造出了新的價值觀。除了衷心祝福它能覓得完滿歸宿的同時,放眼四周,是否還有更多的都市空間值得疼惜,並且「永續經營」?

本文摘自1997年10月份光華雜誌第130頁

【分享篇】在紫藤庐和Starbucks之间

“国际化”是什么?它是一种知己知彼。知己,所以要决定什么是自己安身立命、生死不渝的价值。知彼,所以有能力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文字、讲得通的逻辑词汇,去呈现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典章礼乐。它不是把我变得跟别人一样,而是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别人我的不一样。所以“国际化”是要找到那个“别人能理解的方式”,是手段,不是目的。

台北市有五十八家Starbucks,台北市只有一个紫藤庐。全世界有六千六百家Starbucks,全世界只有一个紫藤庐。“国际化”不是让Starbucks进来取代紫藤庐;“国际化”是把自己敞开,让Starbucks进来,进来之后,又知道如何使紫藤庐的光泽更温润优美,知道如何让别人认识紫藤庐——“我”——的不一样。Starbucks越多,每一个城市自己的紫藤庐越重要。

~~~~~~~~~~~~~~~~~~~~~~~~~~~~~~~~~~~~~~~~~~~~~~~~~~

数年前,龙应台在《幸好我不是新加坡人》一文中说,“给我再高的经济增长,再好的治安,再效率十足的政府,对不起,我也不愿意放弃我那一点点个人自由和民主。”话语犀利,在本地引起一阵争议;数年前,走遍大江南北的龙应台为上海男人正名:“上海男人竟然如此可爱;他可以买菜烧饭拖地而不觉得自己低下,他可以洗女人的衣服而不觉得自己卑贱,他可以轻声细语地和女人说话而不觉得自己少了男子气概,他可以让女人逞强而不觉得自己懦弱,他可以欣赏妻子成功而不觉得自己就是失败。”话语一贯犀利,但上海男人却不领她的情,一时间也议论不休。

7月20日,龙应台在《联合早报》的盛情邀请下出席早报80周年纪念活动——名家谈名城。人未到,本期《论坛》先献上一篇她对国际化的思索。

不论是北京还是吉隆坡,香港还是台北,都有一个“国际化”的共同面貌:Starbucks咖啡馆不管在哪一个城市里都可以俏生生地站在街角,7-11商店取代了原来老先生老太太开的杂货店,最流行的嘻哈音乐和服饰到处可见,好莱坞的电影比欧洲还早上市。生活的韵律也与国际同步:二月十四日买花过情人节,十月底戴上面具参加“万圣节”变装游行,十一月有人吃火鸡过感恩节,十二月广场上万人空巷载歌载舞庆祝耶诞节;年底,放烟火、开香槟,倒数时,亲吻你身边的人。

新加坡和香港已经是英语的城市,台北的新政府为了“国际化”开始要求政府公文要有英文版,公务员要考英文,全民学英语,而最后的目标则是:把英语变成正式的官方语言。

从北京到吉隆坡,“国际化”成为一个举国上下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是,慢一点,究竟什么叫“国际化”呢?

如果说,“现代化”指的是,在传统的文化土壤上引进新的耕法——民主制度、科学精神、工业技术等等,从而发展出一种新的共处哲学与生活模式。如果说,“全球化”指的是,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跨越国界,深层的文化体系,始料所未及地,也冲破了国家与民族的传统界线。原来沿着那条线而形成的千年传统——种种律法、信仰、道德、价值,面对“全球化”,不得不重新寻找定义。“现代化”是很多开发中国家追求的目标;“全球化”是一个正在急速发生的现实,在这个现实中,已开发国家盘算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发中国家在趁势而起的同时暗暗忧虑“自己不见了”的危险。

那么,“国际化”是什么呢?按照字义,就是使自己变得跟“国际”一样,可是,谁是“国际”呢?变得跟谁一样呢?把英语变成官方语言,是要把台湾变成英国美国,还是印度菲律宾?还是香港新加坡?当执政者宣布要将别国的语言拿来作自己的官方语言时,他对于自己国家的安身立命之所在、之所趋,有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呢?

牧羊人穿过草原

一九七八年我第一次到欧洲;这是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先进国家的聚集处,我带着满脑子对“现代化”的想像而去。离开机场,车子沿着德法边境行驶。一路上没看见预期中的高科技、超现实的都市景观,却看见他田野依依,江山如画。树林与麦田尽处,就是村落。村落的红瓦白墙起落有致,衬着教堂尖塔的沈静。斜阳钟声,鸡犬相闻。绵延数百里,竟然像中古世纪的图片。

车子在一条乡间小路停下。上百只毛茸茸圆滚滚的羊,像下课的孩子一样,推着挤着闹着过路,然后从草原那头,牧羊人出现了。他一脸胡子,披着蓑衣,手执长杖,在羊群的簇拥中缓缓走近。夕阳把羊毛染成淡淡粉色,空气流动着草汁的酸香。

我是震惊的;我以为会到处看见人的“现代”成就的骄傲展现,但是不断撞见的,却是贴近泥土的默不作声的“传统”。穿过浓绿的草原,这牧羊人缓缓向我走近,就像旧约圣经里的牧羊人走近一个口渴的旅人。

尔后在欧洲的长期定居,只是不断见证传统的生生不息。生老病死的人间礼仪——什么时辰唱什么歌、用什么颜色、送什么花,对什么人用什么遣词与用句,井井有条。春夏秋冬的生活韵律——暮冬的化妆游行以驱鬼,初春的彩绘鸡蛋以庆生,夏至的广场歌舞以休憩,耶诞的庄严静思以祈福。

千年礼乐,不绝如缕,并不曾因“现代化”而消失或走样。至于生活环境,不论是罗马、巴黎还是柏林,为了一堵旧时城墙、一座破败教堂、一条古朴老街,都可能花大成本,用高科技,不计得失地保存修复,为了保留传统的气质氛围。

欧洲的现代与传统之间也有一种紧张的拉锯,但是他们至少认识到,传统的“气质氛围”,并不是一种肤浅的怀旧情怀。当人的成就像氢气球一样向不可知的无限的高空飞展,传统就是绑着氢气球的那根粗绳,紧连着土地。它使你仍旧朴实地面对生老病死,它使你仍旧与春花秋月冬雪共同呼吸,使你的脚仍旧踩得到泥土,你的手摸得到树干,你的眼睛可以为一首古诗流泪,你的心灵可以和两千年前的作者对话。

传统不是怀旧的情绪,传统是生存的必要。

我发现,自己原来对“现代化”的预期是片面的。先进国家的“现代化”是手段,保护传统是目的。譬如在环境生态上所做的巨额投资与研发,其实不过是想重新得回最传统最单纯的“小桥流水人家”罢了。大资本、高科技、研究与发展,最终的目的不是飘向无限,而是回到根本——回到自己的语言、文化,自己的历史、信仰,自己的泥土。

语言不是木棍

于是我看见:越先进的国家,越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传统;传统保护得越好,对自己越有信心。越落后的国家,传统的流失或支离破碎就越厉害,对自己的定位与前景越是手足无措,进退失据。

亚洲的人民过西洋情人节但不知道Valentine是什么;化妆游行又不清楚Carnival的意义何在;吃火鸡大餐不明白要对谁感恩;耶诞狂欢又没有任何宗教的反思。凡节庆都必定联系着宗教或文化历史的渊源;将别人的节庆拿来过,有如把人家的祖宗牌位接来祭拜,却不知为何祭拜、祭拜的是何人。节庆的热闹可以移植,节庆里头所蕴含的意义却是移植不来的。节庆变成空洞的消费,而自己传统中随着季节流转或感恩或驱鬼或内省或祈福的充满意义的节庆则又弃之不顾。

究竟要如何给生活赋予意义?说得出道理的人少,手足无措的人,多。

台湾的领导人要把英语变成官方语言,更是真正的不知所云。语言难道是一支死的木棍,伸手拿来就可以使?

语言不是木棍,语言是活生生的千年老树,盘根错节、深深扎根在文化和历史的土壤中。移植语言,就是移植文化和历史,移植价值和信念,两者不可分。殖民者为了更改被殖民者的价值观,统治的第一步就是让被殖民者以殖民者的语言为语言。香港和新加坡就这样成为英语的社会。娴熟英语,通晓英语世界的价值观与运作模式,固然使新加坡和香港这样的地方容易与国际直接对话,但是他们可能也要付出代价,文化的代价。英语强势,可能削弱了本土语言文化——譬如汉语或马来语——的发展,而英语文化的厚度又不足以和纽约或伦敦相提并论,结果可能是两边落空,两种文化土壤都可能因为不够厚实而无法培养出参天大树。

本国没有英语人口,又不曾被英语强权殖民过的台湾,为什么宣称要将英语列为官方语言?把英语列为官方语言在文化上意味着什么后果?台湾的执政者显然未曾深思。进退失据,莫此为甚。
国际化,是知识

不是移植别人的节庆,不是移植别人的语言,那么“国际化”是什么?它是一种知己知彼。知己,所以要决定什么是自己安身立命、生死不渝的价值。知彼,所以有能力用别人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文字、讲得通的逻辑词汇,去呈现自己的语言、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典章礼乐。它不是把我变得跟别人一样,而是用别人能理解的方式告诉别人我的不一样。所以“国际化”是要找到那个“别人能理解的方式”,是手段,不是目的。

找到“别人能理解的方式”需要知识。不知道非洲国家的殖民历史,会以为自己的“悲哀”是世界上最大的悲哀。不清楚国际对中国市场的反应,会永远以政治的单一角度去思考中国问题。不了解美伊战争后的欧美角力,不了解联合国的妥协政治,不了解俄罗斯的转型,不了解回教世界的内在思维,不了解全球化给国家主权和民族文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不了解国际,又如何奢谈找到什么对话的语言让国际了解亚洲呢?

越是先进的国家,对于国际的知识就越多。知识的掌握,几乎等于国力的展示,因为知识,就是权力。知道越多,掌握越多。如果电视是一种文化指标,那么台湾目前二十四小时播报国内新闻,把自己放大到铺天盖地的肚脐眼自我沉溺现象,不只是国家落后的象征,已经是文化的变态。人们容许电视台彻底剥夺自己知的权利,保持自己对国际的淡漠无知,而同时又抱怨国际不了解自己的处境,哀叹自己是国际孤儿,不是很矛盾吗?

Starbucks还是紫藤庐

我喜欢在Starbucks买咖啡。不见得因为它的咖啡特别好,而是因为,你还没进去就熟悉它的一切了。你也许在耶路撒冷,也许在伦敦,在北京,或者香港,突然下起冷雨来,远远看见下一个街角闪着熟悉的灯,你就知道在那里可以点一大杯拿铁咖啡加一个bagel面包,虽然这是一个陌生的城市。

“全球化”,就是使你“客舍似家家似寄”。我更喜欢在台北的古迹紫藤庐喝茶,会朋友。茶香缭绕里,有人安静地回忆在这里聚集过的一代又一代风流人物以及风流人物所创造出来的历史,有人慷慨激昂地策划下一个社会改造运动;紫藤花闲闲地开着,它不急,它太清楚这个城市的身世。台北市有五十八家Starbucks,台北市只有一个紫藤庐。全世界有六千六百家Starbucks,全世界只有一个紫藤庐。“国际化”不是让Starbucks进来取代紫藤庐;“国际化”是把自己敞开,让Starbucks进来,进来之后,又知道如何使紫藤庐的光泽更温润优美,知道如何让别人认识紫藤庐——“我”——的不一样。

Starbucks越多,每一个城市自己的紫藤庐越重要。

《联合早报》龙应台(2003-07-06)

【分享篇】百年大计,请从文化始

文化政策和民主政治之间有一种扶持关系,像水载着船。文化的水越有活力,民主的船越能顺行。

历史教科书不是不能改写,国号国旗不是不能新作,认同对象不是不能翻转,重要的是,任何改写新作或翻转,都应该经过一个由下而上的文化过程,不是由上而下的政治操作。
~~~~~~~~~~~~~~~~~~~~~~~~~~~~~~~~~~~~~~~~~~~~~
明天是中华民国第11任总统选举投票日,龙应台在选前表达的却是超越选举的文化关怀,让人们透彻思考文化在选举过程中往往被忽略的定位——文化是立国的依据。
~~~~~~~~~~~~~~~~~~~~~~~~~~~~~~~~~~~~~~~~~~~~~

文化在哪里?

这一场选举有多么重要,我们都知道。它会影响台湾海峡的安定与否,牵连香港的发展,也因而影响亚洲和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否,它更决定台湾本身生存空间的大或小,险或夷。在这样重要的选举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议题却在长达半年嚣声震天的选举运动中,彻底不存在:文化,或者文化政策,不曾被我们的候选人谈过一次,也不曾被选民追问。

是因为,文化不过是唱歌跳舞,可以拿来吸引群众,宣传助选,但是和民生大计、国家前途没什么直接关系,所以不浮出台面?是因为,它不是民生必须,不是政治,不是经济,不是教育,不是外交,不是国防,所以不可能太重要?是因为,已经承诺要建几个音乐厅几个展览馆,文化不就是这些吗?

不,不就是这些,而且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文化不仅止是唱歌跳舞,文化“发生”的场所不仅只是音乐厅美术馆,文化政策也不仅止是大厅大堂的形象工程。文化是民生,是政治,是经济,是教育,是外交,是国防。我们根本就生活在文化中,而且被文化政策所左右。

我们一面吃早餐,一面读报纸,报纸是文化产业。一个社会里,报纸的数量多寡、新闻的开放程度、言论的品质高低,和文化政策的收放有关。开车上班的路上,我们扭开收音机,听一支正流行的歌。流行音乐,是文化产业。一个社会里,音乐多是抄袭或是原创,品质是高或是低,智慧财产权是否被尊重,创作者是否有地位,都是文化政策的课题。

我们停了车,走过一栋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的老建筑;这栋建筑会被推倒铲平,变成地产商的华宅大楼,或是重新修复,成为风华再放的历史古迹,是文化政策在决定。一栋历史古迹周围,是否允许霸气的庞然建筑出现,是否将老树挖起,拓宽道路;我们居住的城市“长”什么样子——是绿意葱茏、慵懒闲适还是摩登现实、剑拔弩张,是文化政策的显现。

怎么可能视若无睹?

踏进公共空间,不论是办公大楼、法院、车站、学校教室或政府机关,每一栋建筑的外观是美丽或丑陋,室内的感觉是和谐或粗糙,眼睛所及之处是悦目或刺眼,是建筑美学、公共艺术、应用美术的范畴,深深受文化政策影响。在办公室里,打开电脑,我们所使用的软件,不管是解决问题的或是知识游戏的,都是文化产业。

一个社会是专注于知识产品的剽窃模仿盗卖,还是有能力做长期的研发、大胆的创造,取决于它文化政策的优劣。周末的晚上,一家老小去看一场电影;电影院是否已经全部被好莱坞影片占满而本国片被消灭,而即使有本国片,它的艺术成就如何、创作人才有无、导演及演员发展空间如何,市场是在拓展或萎缩中……都是文化政策在决定。

我们正值青少年的孩子到“摇头吧”玩耍被荷枪实弹的警察像罪犯一样包围拖扯,让人心痛,但是一个社会究竟给青少年什么出处?有没有丰富活泼的青少年文学让他们驰骋想像?有没有渗透到教育系统里头去的艺术教育让他们修养品格?有没有全民的体育和休闲设备以及配套的活动让他们在健康自然的环境里发泄精力?有没有国际的文化交换让他们见识广阔、心胸宽大?也就是说,有没有全套的硬体软体措施,培养下一代用美感和见识来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这,是文化政策。

我们招待国外的访客,希望给他一个美好的印象,但是这个社会对国际的客人提供什么水准的服务,用什么方法给他资讯,保留了多少文化的本来风貌又运用了多少现代的公关技巧,是文化政策的考量。我们自己可能出国,发现很多人把台湾当泰国;一个社会如何被别人认识、被别人记得?如果政治外交行不通——因为你被恶意封锁、被强权抵制,那么用林怀民的云门舞集、用侯孝贤的电影、用优人神鼓、汉唐乐府的音乐,用蔡志忠、几米的线条,用故宫的古画,照样可以走出去,而且可以走得更远更光辉。

怎么在逆境中走出去,文化政策是更聪明的外交政策。当文化的特质让别人认识了,赢得了别人的感情和尊重,所得到的“国防”效果,可能超过那永远买不完、永远填不了的武器采购。

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花瓶,更不是“吃饱了才有时间去想”的风花雪月。

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教养体质。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眼睛所见、耳朵所听、手所触摸、心所思虑的整体环境的美丑。文化是经济,它的产业所值——媒体、设计、建筑、音乐、电影、电子、广告、文学、体育、观光……早就是先进国家的经济项目大宗。

文化是外交、是国防,尤其对于弱势国家,文化是柔能克刚的军队、文明渗透的武器。文化更是一个国家的心灵和大脑,它的理性有多强、想像力有多猛、创意有多奔放、自我挑战、自我超越的企图心有多旺盛,都决定一个国家的未来。

可能是,我们的人民仍然把文化看做仅仅是热闹的余兴活动,政治人物仍然把文化看做少数菁英的个别需求,把文化机构看做宣传单位、把文化政策看做自己的形象工程,与国家的百年大计无关。否则,你怎么解释,我们的总统候选人可以对这样重大的议题完全视若无睹而且不被社会群起讨伐?

自由,需要制度保障

也可能,因为曾经被滥用过,许多人对文化政策这个概念还抱着怀疑: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纳粹的文宣操弄,毛泽东的工农兵路线,不都是文化政策的恐怖实践吗?文化的核心是自由,自由怎么会需要政策呢?

自由,当然需要政策,而且只有被政策保障了的自由才是持久的自由。现代政府是一个庞大复杂的机器,内部有无数的轮子照着自己的规律在运转。当这个庞大的机器结构里没有文化政策这个轮子的时候,文化是有可能被整个机器碾过去的。譬如在欧洲的城市街头经常看见艺术家的表演,台北却没有,为什么?因为所有公共空间的管理办法都是禁止街头艺人出现的。管人行道的、管公园的、管大马路的、管广场的都分属不同的政府机构,而订定各种管理办法的用意都在“防范”、“管理”,竭尽心思用文字条例阻挡摊贩、游民、猫狗大小便;没有人在想“怎么样让艺术家来丰富这个城市”。我们非常需要文化政策这个轮子用力转动起来去“关掉”某些阻碍文化发展的轮子。(注)

有时候我们又需要文化政策去和其他的政策争地盘、做搏斗。交通那个转轮可能希望把整个城市变成路路畅通的通衢大道,工程那只轮子可能不断地建设:高楼大厦、天桥隧道、码头堤防。税务的轮子可能把艺术产业只当产业看待,社会福利的轮子可能把艺术家当游民对待,警察的轮子可能将艺术当色情取缔,经济的轮子可能把历史建筑当房地产处理……文化的向往和这些既存的机器转轮的逻辑却往往背道而驰,因此它必须像逆流游泳一样,一一去折冲,一一去破解,才可能保住文化的“自由”。

所以文化政策可以被滥用,但不必然被滥用。在一个开放社会里,它不是文化的指导、管理、干预或控制,而是一套完整的机制,有效地整合与文化相关但散置四处的种种权责及措施,提供文化最佳发展的条件与环境,也就是说,文化政策的目的在创造文化发展的基础建设(infrastructure),在这个基础上,不干预或没有政策也是精心思虑过的结果。它提供一片有机的土壤,让人的创意着床、发芽,绽开艺术文学和思想的万种新苗。

属于公民的文化平台

很少人认识到,文化政策和民主政治之间有一种扶持关系,像水载着船。文化的水越有活力,民主的船越能顺行。

文化政策的核心任务是提供一切的可能,让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活泼释放,而当大多数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能够活泼释放的时后,这个社会必定是丰富多元的。传统的东西有人喜爱有人要推翻;推翻了出现前卫的东西,前卫的东西有人接受有人批判;批判了出现传统的再造,传统的再造又被挑战……像一潭活水,流水激溅此起彼落。在这个过程里,公民全面参与,人们必须不间断地彼此倾听、对话、辩论、争吵,从长期的对话和争吵中,认识了彼此,找到了共识。社会的核心价值于焉形成。

即使文化的理解被窄化到仅止于“唱歌跳舞”,“唱歌跳舞”的重要性也绝不仅只是余兴。它往往就是那神奇的力量,把分裂的碎片聚成一个有意义的拼图。

我记得一场原住民的诗歌晚会,大雨倾盆而落,雷电交加,但是人群被歌声深深感动,依依不肯去。雨水打在长老的脸上,他的歌声苍凉悠远,可能让一个孤独的城市浪子发现自己对家乡部落的深情,可能让汉人第一次认识到原住民的深刻,可能让原住民,在与身边的陌生人偶然对望时,突然感觉到一种无言而温暖的联系。

“唱歌跳舞”或是文字艺术的魅力,就在于,透过共同的经验它能够把孤独的个人从孤独中解放,让他与群体连结;它能够把分裂的各个群体从分裂中超越,伸出手去和别的群体接触。

文化为什么重要?很简单,因为它保护创造力,让个人独立地发展,却又发挥凝聚力,让个人在多元中结合成社会。

是光复节还是终战日?是盗贼还是义民?用闽南语还是北京话?是台湾人还是中国人?这些问题,为什么只能以政治斗争的方式处理呢?为什么文化的力量不曾进来:让不同立场的电影被拍出、不同理念的小说被出版、不同观点的歌曲被谱成、不同信仰的戏剧被演出,然后人们自由地看戏听歌读书看电影,同时进行反思和辩论,反思和辩论的过程,就是一个民主社会寻找共识、建立共同价值的过程。

我们的政治人物没有认识到一件事:寻找共识、建立认同确实是我们要的,但是它必须经由文化手段获得,因为只有透过文化方式获得的共识才是真实的共识,通过政治手段得来的共识,没有情感的基础,是一撕即破的。历史教科书不是不能改写,国号国旗不是不能新作,认同对象不是不能翻转,重要的是,任何改写新作或翻转,都应该经过一个由下而上的文化过程,不是由上而下的政治操作。

如果在解严之后,我们搭起来的不是一个政治斗争擂台,而是一个公民文化平台,我确信,是的,我确信今天的台湾不会撕裂得这样破碎、消耗得这样失血。

看不见的工程

候选人对文化缺少认识、对文化政策不置一词,也就罢了。但是对那马上要当选总统的人,那要带着台湾真正深入21世纪的人,我们还是不得不要求他大大地睁开眼睛:文化,不是装饰品,不是宣传品,不是余兴节目;文化,是大楼的骨架,花园的土壤,公民社会的基础建设。

在21世纪的国际村里,决定台湾这个“蕞尔小岛”是否能卓然而立的,绝对不道会是台湾的军备武器或国号名称,独立或统一,爱或不爱台湾,而是台湾所培养的下一代有多丰沛的创造力,多宽阔的国际观,多扎实的知识基础、多深厚的文化内涵,还有,多健全的公民素养。

文化,才是立国的依据啊。

不错,体育馆、音乐厅、大剧院、美术馆的建设是重要的,因为我们确实缺乏。创意产业的发展是重要的,因为以前从来没将电影、绘画、音乐、设计等等当作产业来思考,也从来不曾做过整体规划或者长程研发。观光事业的开拓是重要的,因为台湾的观光在亚洲大概是倒数几名,与我们其他方面的成就不成比例。

但是我们必须看见更重要的东西;比厅院硬体建设更重要的是人民素质的提升,譬如说,青少年的美学素养如何培育?比创意“产业”更重要的是“创意”本体,譬如说,我们如何防止原创力被商业机制消磨、被官僚系统窒碍、被教育模式压抑?比观光事业更重要的是吸引人们来观光的内涵事业,譬如说,本土文化的丰富多元、国际视野的宽阔、城市基础建设的健全、服务文化的升级……

这些“更重要的”,却都是看不见的工程。一条公路,可以连栏杆都还没做好就先让长官剪彩;一个机场,可以连消防都还没检测就在镁光灯中启用。可是文化和这些工程的逻辑正好是相反的:它看不见,而且它不比速度;它比安静,比深沈,比细致、比温柔绵密,比——慢,也许50年是一个测量单位。

我们,敢这样期待吗?


注:台北市文化局经过足足三年的努力才争取到让艺人在某些小范围内为路人表演

作者是台湾作家、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客座教授


《联合早报》龙应台(2004-03-19)

Thursday, February 16, 2006

The Spring Festiv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The Chinese observe many festivals, some religious and some secular. The most important celebration however is the Spring Festival, more commonly known today as the Chinese New Year.

According to experts, 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 is the longest chronological record in history, dating from 2600BC, when the Emperor Huang Ti introduced the first cycle of the zodiac. Unlike the Gregorian calendar, the start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can fall anywhere between late January and the middle of February.

A complete cycle takes 60 years and is made up of five cycles of 12 years each. Because of this, Chinese New Year changes each year, as it falls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calendar.

Why it is also called the Spring Festival

Why is the Chinese New Year also known as the Spring Festival? Astrologers describe springtime as a season of renewal, when new life springs forth after the cold and passiveness of winter.
Similarly, the Chinese New Year is a time of fresh beginning.

Preparations

The 20th day of the 12th Moon is set aside for the annual house cleaning, where every corner of the house must be swept and cleaned with bamboo leaves or a broom in preparation for the new year. Debts are paid, hair is cut and coiffed, and new clothes and shoes bought.
An auspicious 'chai' or red banner bearing well wishes of wealth and prosperity is hung over the front door. Propitious sounding couplets like "peace on your coming and going" and "big prosperity coming in a big way" is hung everywhere.

The Kitchen God, regarded as the inventor of fire leaves the house on the 23rd of the last month to report to heaven on the behavior of the family. Although the household would have done all they could to ensure a favorable report, no chances are taken and the Kitchen God's mouth and lips are sweetened, and if need be, sealed with a sweet meat called lin ko (a homophonic word which means both 'auspicious year' and 'sticky cake' in Cantonese). With lips sufficiently sugarcoated and safely closed, he is given a grand send off, only to return once more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New Year.

In many Chinese homes and temples, incense and joss sticks are burned as a mark of respect to ancestors.

Reunion time and welcoming the new year

It is important that all immediate members of the family be together during this time. As some live far away, the journey home for them begins a few days before Chinese New Yea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union and excitement of the big dinner to follow makes such trips back home an event in itself. No matter how tired one may be after the journey, all family members are present during the reunion dinner.
The dishes served, needless to say, are not things that are found on the table every day! All dishes have auspicious names or use ingredients that sound auspicious, for example fish, prawns, abalone, dried oysters, lettuce, black sea moss (fatt choy), long noodles, lotus seeds, ginkgo nuts, dried bean curd and bamboo shoots.

Must-have snacks include mandarin oranges, roasted pumpkin or melon seeds and peanuts. Eating eight types of such auspicious foods is believed to bring plenty of luck to the family.
To usher in the new year, family members young and old do not sleep. To keep awake, they will spend the night playing cards, mahjong, watching festive TV programmes, playing with fireworks or just have a good time chatting with one another.


The 15 days of Chinese New Year

On the 1st day of Chinese New Year, celebrants wear new clothes, shoes, jewellery and hair dos. So attired, homage is first paid at the altar of the ancestors. Then a prayer of thanks is offered to the gods.

Family members will greet their elders with a hearty "Kong Xi Fatt Chai" (in Mandarin) or "Kong Hei Fatt Choi" (in Cantonese), which means "congratulations and prosperity". In return, the unmarried will receive red packets (hong bao) containing cash from parents, married family members and friends.

The 7th day of Chinese New Year is known as "everybody's birthday". On this day, Chinese businessmen will feast on "Yee Sang", a dish of pickled ginger, shredded vegetables, lime, raw fish, raw cuttlefish and various sauces. This meal is believed to ensure prosperity and good fortune to those who eat it. The diners will mix and toss the ingredients as high as they can with their chopsticks. The higher they can toss, the greater the prosperity they will enjoy throughout the year.
The 9th day is an especially significant one for Hokkiens. Some traditionalists venture as far as to say that for the Hokkiens, the 9th day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New Year itself, for it was on this day that the entire clan of Hokkiens were spared from being massacred.

Preparation begins on the morning of the 8th day, Hokkiens will rush to the market to buy all the essential items needed for the celebration – sugar cane stalks, roasted pigs, cooked meats and fruits. At the stroke of midnight, they will give thanks to the Jade Emperor, also known as the God of Heaven. Firecrackers are let off and the night sky is ablaze with skyrockets and fireworks. Businessmen of the Hokkien community take the festival quite seriously – their bountiful offerings are both thanksgiving and votive in nature, in anticipation of a propitious year ahead. For the Hakkas, eating nine kinds of vegetables on the ninth day is a must. Numerous offerings are set out in the forecourt or central courtyard of temples to celebrate the birthday of the Jade Emperor.
The 15th day marks the end of the New Year. For the Hokkiens, the 15th night is also known as Chap Goh Mei. In Penang, the Hokkien community commemorates this day with the Chingay – a parade where stilt walkers, lion and dragon dancers, and acrobats move slowly along the busy streets of Georgetown, to the beat of gongs, drums and cymbals.


During the golden era of the Babas and Nyonyas, Chap Goh Meh in Penang is often celebrated as a sort of Chinese Valentine's Day. It is said that in those days, maidens would ride along the coastal roads to throw mandarin oranges into the sea while expressing the wish to meet a good husband. It was held that wishes made on this night were more willingly granted by the heavenly powers.

Although Dondang Sayang groups still go around town to serenade the Chap Goh Meh revelers, singing their pantuns from illuminated buses, this form of entertainment is quite obsolete today.

Sadly, those who really appreciate the pantuns and songs are way above fifty, and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s unable or uninterested to join in the singing.



source: Tourism Penang Official Website

【分享篇】台湾,原来可以这样玩!


去台湾除了到台北还有哪里好玩?

如果我只有7天的年假,不超过850元(S$)的旅费,而却又懒得自己设计背包行程,我该怎么走?

想看湖光山色,但请不要叫我翻山越岭,最好能轻松兜风,沿途欣赏具有特色的文化乡镇。还有,如果能兼顾购物血拼,累了带我上个性咖啡馆小歇,饱尝街边可口小吃,再享受露天泡汤,那是最理想不过了。

不要说不可能,上个月中,我就应台湾观光协会、康泰旅行社和国泰航空的邀请,跟将近40名团友一起吃喝玩乐,展开了一段丰富多彩的旅程。

这才发现,台湾原来可以这样玩……

~~吃~~

高雄六合夜市
  
好吃的台湾小吃,不仅仅在台北士林夜市找得到,来到高雄六合二路夜市,疲惫的味蕾这才全然苏醒。
  
首推这里的担仔面,坐在摊子前吃一碗热腾腾、滑QQ的面条,发现自己原来这么容易满足。外加个泸蛋,也只要30台币(大约新币1元6角)。

要是还不够饱,再点个棺材板。炸得金黄的面包窝藏浓浓的汤汁,要如何不吃成副狼狈样还真考技巧。

还有那香浓得化不开的当归羊肉汤、酥软蚝煎,恨不得自己有多个胃。

台南伍角船板餐厅

在树屋里用餐,这就是伍角船板餐厅要给食客的营造的特别经验。

感觉这里有点像香港的Rainforest Café,不过它胜在老板心思够细腻,在每一份即丢的筷子套上,印上当初创办这餐厅的心情点滴,每一份都不一样。

原来,这栋用漂流木设计的餐厅,最初由漂亮老板娘亲手建造,用心经营,结果这主题餐厅从一家变四家,分布在台湾多个地区。

主题餐厅在台湾还是有市场,比如台中的怀旧餐厅“新香蕉乐园”,还有台北的“毛公主之家”,不只吸引游客,在当地顾客群中也有号召力。

~~喝~~

新上位健康饮料:蜂蜜苦瓜汁

木瓜牛奶已经过时,就连珍珠奶茶也要让位,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在提升,给了蜂蜜苦瓜汁一个抬头的机会。

苦瓜有助清血降火众所周知,问题是很多人吃不起苦,摊主灵机一动,加入了蜂蜜,让这饮料有走红的条件。

在夜市吃吃喝喝一夜放纵之后,喝杯蜂蜜苦瓜汁,有助舒缓负荷过重的肠胃。

不过不是每家果汁摊位卖的都好喝,我从台北一路喝到台南,结果还是觉得高雄六合二路夜市一家叫老郑牌的苦瓜蜜汁最好喝。招牌容易辨认,有台北市长马英九马帅哥的签名。

~~玩~~

阳明山泡温泉

最新购物据点——台北101大楼里头的商店怎么好像没有尽头,逛得晕头转向后,驱车上阳明山天籁温泉馆泡汤,尝试一下大小姐般的生活。

享受完这五星级的SPA温泉浴之后,有点昏昏欲睡,在车上小歇后,立刻又能往夜市冲刺。
流行探温:台北西门町

最近复古风大行其道,妈妈年代的淑女平底鞋,以鞋头小彩带、斑点布料、开头设计的各式造型亮丽登场。

不过发现不是每人都能carry这种look,配搭不当,人家还以为你穿错妈妈的旧鞋。
台中逢甲夜市:廉价买断码的名牌运动鞋

台中这个轻工业城市,有不少制作运动鞋、脚踏车和机车(或电单车)的工厂。

逢甲夜市就在逢甲大学门口,夜市里除了售卖一般露天夜市应有的商品,如背包、玩具,两旁也有一些具个性的潮流服饰店,显然是为迎合大学内青春辣妹、性格帅哥对时尚的追求。

~~乐~~

特色文化乡镇:客家美浓村

来客家美浓村,是一趟文化历史之旅。

早年以种植烟叶为主要经济来源的美浓村,现在仍然保留浓浓的乡土气息。

沿途,在车上遥望那矗立在烟田中、旧时用来熏烤烟叶的烟楼,下车走近那传统平房式客家民宅,看着孩子们拿木偶在台前游戏,感觉古早时的美浓客家寻常生活,在眼前悠闲上映。

据导游说,这里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投影在美浓人的建筑风格上。至今,好些民宅还保留着正屋加两翼的三合式格局。门头上挂有代表每户人家姓氏的堂号,还有摆在正屋大门前的天公炉,一看就知道是客家民宅。

来到客家村,当然要试一试这里的擂茶。几个人轮流用擂棒把黑芝麻、白芝麻、花生、红豆、绿粉、莲子等研磨成粉,加热茶冲泡,自是一餐营养丰富的下午茶。

虽说到美浓村不能不吃板条面,但这种当年农人用来下饭的小吃,既咸又油腻,较适合偏好口味重的人。

亲近山湖:到日月潭看浩劫后重生的文武庙

这座依水而建的庙宇之所以取名“文武庙”,因为庙里供奉文圣孔子和武圣关公。

这里香火十分旺盛。一名守庙老人告诉我,文武庙当初是民间集资兴建,日常维修和开支也是靠善男信女们的自愿捐款,所以对外观光从不收售门票。

一场九二一大地震,夺走了无数人命,也破坏了这座建于1937年的宫殿式庙宇。

当局花了三年时间,将这庙宇重建,让它恢复昔日的宏伟壮观,但村民被地震夺走亲人的伤痛,不知要几时才能抚平。

文武庙外有几个售卖玛瑙饰物的小摊位,各个摊主笑颜迎人,唯有在最偏远处那个女摊主终日苦着脸。导游说,这妇女在地震中眼睁睁看着儿子被活埋,事后久久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

若有机会到这里参观,不妨向她买串手饰,给原本冰凉的心加点温度。

《联合早报》林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