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une 11, 2005

【分享篇】我曾看到上万头藏羚羊——记者回访可可西里志愿者


新闻回放
从2002年5月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每月从全国各地招募志愿者。招募活动在全国各地得到热烈响应。目前已先后有三批,几十名志愿者成为可可西里藏羚羊“守护者”,其中每批中都有北京志愿者的身影。为不给资金匮乏的保护区管理局增加负担,志愿者的路费、伙食费等一切开销,都由个人自己承担。平均每位志愿者,到遥远、艰苦的可可西里工作一个月,要花费掉4000~5000元。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看到三批志愿者确实给保护区带来明显变化。在这些志愿者和保护区管理局的不懈保护下,藏羚羊种群以每年新增7000头的速度迅速增加,今年以来,未发生一起既遂的偷猎藏羚羊事件。

本报记者回访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北京志愿者
7月12日,记者随“爱立信地球之友可可西里考察队”从西宁出发,沿青藏公路行车1000多公里,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穿越塔里木盆地、藏北草原。历时十天,沿途走访在可可西里保护区工作的北京志愿者。

押送偷猎者,一路不忘宣传教育
在北京未出发前,记者首先采访到今年5月第一批志愿者中唯一的北京人——38岁的杨震。他不无兴奋地讲了他的一段小经历。
那天杨震和队长在巡山过程中发现,路边停着两辆大货车,几个司机正在109国道边捕捉刚出生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赤麻鸭。两人当即上前阻止并把这几个人连人带车押回驻地。押送路程需要四个小时,对方一共是六个人,每辆车上三个人由队长和杨震分别押送。杨震说那根本不像是我押他们,看上去倒像是他们押着我。“其实他们不是真正的盗猎者,只能算是顺手牵羊,最后可能也就罚罚款。不过我一路上一直给他们做宣传。也算是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进行教育了吧。”“另外一组还真遇上了盗猎者,经过对峙之后对方投降了,没让我赶上还真有点儿遗憾。”

保护站第一餐:白菜炖土豆
在前往保护区的路上,我们又遇到了第二批志愿者中的北京人李清,他那被强烈紫外线照射得黝黑的脸庞,略显得有些疲惫。李清今年30多岁,是北京市公证处的普通公证员。今年6月到7月,自费来到可可西里,成为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
6月初,李清第一次到达沱沱河保护站时已是晚上8点多钟,所说的保护站其实就是两个帐篷,其中一个用来做厨房,另一个是6名队员的卧室。帐篷内连床都没有,保护队员们平时睡在潮湿的土地上。为了照顾他这个大城市来的志愿者,他们专门买了一张床和崭新的被褥,从格尔木开车几百公里,运到站上来。
副站长索南格来端来一大盆白菜炖土豆,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里的开水不到80℃,饭菜都是半生不熟,只能将就吃了。”在整个可可西里,食物都十分缺乏。最常见的食物是烙的大饼和蒸的面团,统称“馍馍”。米饭很少见,能吃上面条就是打牙祭。

蔬菜基本上限于圆白菜和土豆两种,肉类没有,水果更没有。
李清在家从不爱吃水果。而上了高原,由于气候干燥,缺乏水分,他总感觉口中没有味道,喉咙干燥地似乎要喷火。有一天,李清躺在帐篷里发呆,无意中发现桌角上放着一个咬得只剩一半的苹果,由于时间太久,苹果表面已经变黑、长毛。李清忽然想起来,一周前自己上山时,保护区领导曾送来一些水果,有个苹果吃了一半,就不知道丢到哪里去了。李清欢呼着叫来保护站的其他六名队友,大伙用刀子小心地将长毛的表皮削除,然后把半个苹果切成七块,大家平均分配。李清笑着告诉我:“真是奇怪,那块烂苹果感觉特别甜美,是我这辈子吃到的最棒的水果!”

巡山时陷入沼泽,走了三天才找到公路
保护站一个月要进行三四次的巡山,短则两三天,长则七八天,几个站联合行动就要花上半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队员们说,冬季巡山“冷”,夏季巡山“苦”。苦就苦在道路泥泞,极易陷车,精力都耗在挖车、拉车上。而且碰到紧急情况时,恶劣的路况使人进又进不来,出也出不去。
一次,李清和四名巡山队员一起开车,深入可可西里腹地巡逻。越野车在深夜陷入泥泞的草地中,车厢涌入齐腰身的冰水,李清和队员们只能把双脚抬到方向盘上,一个姿势坚持到第二天天亮。天亮后,李清和一名队员带上干粮,徒步向青藏公路的方向走去,希望能寻找到救援。三天三夜后,两人终于走到青藏公路上,从附近的养路队找来两辆大型拖车,不幸的是,大拖车很快又陷入到冰河中,两人再次返回公路,碰巧遇到一连修路的武警官兵。战士们星夜赶到现场,肩扛手拖,硬是把几辆车从冰河中拽出。“如果没有这些武警官兵,也许你现在就看不到我了。”李清笑着对记者说。

清华学生为当志愿者,放弃实习
在可可西里,记者遇到了一位新来的北京志愿者,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三学生陈龙。他刚刚来到保护站,还没有适应高原反应,谈话时嘴唇都是紫色的。陈龙说,同学们都在利用这个暑假到新闻单位实习,为明年就业寻找好的机会。而他更在乎来可可西里的机遇。“实习的机会以后很多,而到可可西里当志愿者,也许一辈子只有一次。”为了能来可可西里,他将平时积攒的3000多元钱全部花光。从北京坐两天火车来到西宁,再转乘两天汽车,终于到达保护站。“我买了三十多盘录像带,准备把这里的情况全部拍摄下来,带回北京去。”陈龙每到一处,便拿出自己的微型摄像机,不停地拍摄。

教巡山队员上网,讲世界杯奥运会
保护区管理局才嘎局长说,可可西里保护区很偏僻,人们的思想也十分闭塞。来自大都市的志愿者,给管理局职工的思想,带来潜移默化的冲击。比如以前巡山队员们不知道什么是世界杯,更不知道中国参加世界杯有什么意义。志愿者来到后,耐心地告诉大家世界杯、奥运会的重大影响力,慢慢地,大伙也开始喜欢足球、谈论足球了。
巡山队长王周太说,保护区管理局有两台电脑,可是没有人会用,一直闲置当摆设。北京志愿者杨信、李清就手把手地教大家打字、上网。通过网络,巡山队员们看到很多藏羚羊保护网站,才知道社会上有如此多人关心着藏羚羊,关注着可可西里的变化。通过网上的互动,队员们可以得到最新的环保资讯,还能了解保护藏羚羊的科学方法。

做英文翻译,成与外界联系桥梁
志愿者杨震说,当地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也许是由于语言问题(大部分工作人员是藏族),平时交流都有困难,那么对外环保宣传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不久前,保护区收到一封英文信件。保护区管理局没有人看得懂,而恰好一位志愿者是学英语的,他将信件翻译成中文,原来这是世界环境保护基金组织向保护区提供帮助的一封信。此后,多封来自日本、美国的环保信件,都是由志愿者们翻译并回信的。“现在管理局对外交流及宣传全靠这些志愿者了。”才嘎局长说道。

每头成年母羊身后,跟着一头可爱的小羊
“快看,藏羚羊!”伴随着同伴惊喜的呼声,数十只美丽的藏羚羊跃入视野。当我们的考察队沿青藏公路前往海拔4700米的不冻泉保护站时,眼前出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在公路东侧1公里远的草甸上,十几头藏羚羊低着脑袋,品尝着肥美的青草,丝毫不介意远方来客的眺望。虽然我们无法数清这群藏羚羊的确切数目,也看不到它们的容颜,但毕竟藏羚羊以前留给我们的血淋淋的印象,已经被幽静的美景取代。
在格尔木,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才嘎局长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藏羚羊的数量已明显增加,产崽的成活率已达到了70%。而每年大约有1万头藏羚羊产崽,这样计算,每年新增藏羚羊超过7000头。”
志愿者李清说:“我曾看到上万头藏羚羊,每头成年母羊身后,都跟随着一头刚刚学会走路的小羊,样子非常可爱。”
据保护区巡山队王周太介绍,可可西里保护区成立后,巡山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止。由爱立信资助的巡山队成立以来,组织大规模巡山32次,中小规模巡山41次,行程20万公里。抓获犯罪嫌疑人24名,收缴枪支10支,子弹24000多发,汽车12辆,藏羚羊皮1232张。经过严厉打击,盗猎犯罪率比保护区刚成立时下降80%,今年还未发生一起既遂的偷猎藏羚羊案件。(崔守信 蒋朔)

转摘自 《北京青年报》2002年08月16日

Thursday, June 09, 2005

新手上场

噔噔噔。。。噔~~今天是蘑菇新章营业的好日子,愿我大展宏图,一本万利!!